天天百事通!大庆:坑里烤出火红的日子

时间:2023-03-23 09:29:25    来源:东北网

小小土坑,烤出“金元宝”,烤出火红的日子。

农村小伙朱景峰,学过汽修、当过装卸工、摆过路边摊,创业失败后他重头再来,凭借精湛的坑烤手艺,腰包鼓了,日子美了。


(资料图片)

3月20日晚,记者来到大庆市龙凤区铁东村时,村里霓虹闪烁、车排长龙,好不热闹,朱景峰正忙着烤制美食。

食物出坑。

敢想:怀揣梦想学手艺

“请侧一下身,坑烤牛头上桌了!”

吆喝声过后,朱景峰端着大托盘进了门,顿时满屋飘香,金黄的牛头格外诱人。

“别动筷,我先拍照发朋友圈,大庆的坑烤果然名不虚传。”

上海游客小孙,兴奋地掏出手机,对着菜品边拍边笑;邻桌就餐的食客不停地说着“好看!好吃!”

一连上完3桌菜,朱景峰总算有时间喘口气,他擦掉额头上的汗水,拿起一瓶矿泉水一饮而尽。
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龙凤人,从小在龙凤镇建兴村建兴二队长大,初中毕业去汽修厂当学徒,每月挣100元,虽然挣得少,但爸妈说有了手艺,将来能养家,学了3年汽修,整天满身油污,看我太辛苦,亲戚们介绍我去塑料厂上班,每天装卸塑料颗粒,一干就是7年。”

朱景峰说,上学时不听话,没能好好学习,只能凭力气挣钱。

火候很关键。

敢干:路边摆摊忙创业

到塑料厂上班后,工作不累,按点下班,虽说工资不多,但日子过得挺安逸。

朱景峰26岁那年,经人介绍,认识了齐齐哈尔来大庆打工的张艳,对方也是农村孩子,性格好、能吃苦,两人很快结了婚。

张艳说:“那时候穷,买身衣服、置办两床被,就领证结了婚,平房,面积不大,没啥家具,但我挺知足,因为我在大庆有了家。”

为了养家,朱景峰用铁皮弄个槽子,拎几个马扎路边摆摊,他烤,媳妇上菜;早起买肉、穿串,天黑摆摊,尽管很努力,收入却仅够维持生活。

“摆摊不是长久之计,咱得开店干点啥。”

有了想法,朱景峰说干就干,借钱在乙烯开了家烧烤店,因不懂经营,两年后小店关了门,不仅没挣钱还欠了不少外债,别人劝他,找个工作好好上班,可媳妇却鼓励他重头再来。

食物端上桌。

敢拼:坑里烤出“金元宝”

“延吉的牛头好吃,可能有秘方,特别好吃。”

食客无意间的一句话,让他萌生了再创业的想法,夫妻俩一商量,揣上钱去延吉,学会了就开店,学不会全当旅游。

“咱大庆坑烤出名,如果能把牛头也放坑里烤,肯定好吃,还有特色。”朱景峰大胆的想法遭到了亲戚朋友反对,媳妇却说肯定行。

那段时间,朱景峰买牛头,烀完炖、炖完烤,不是火大咬不动,就是炖太烂直掉肉,亲戚朋友劝他趁早放弃,可朱景峰就是不服输。

经过无数次试验,他成功了,烤制的牛头,坑烤大师吃了都说牛。

2013年,朱景峰在龙凤铁东村租房开店,取名三和坑烤牛头庄,主打烤牛头,小店一开,生意火爆,本地人排队来吃,外地游客赞不绝口,周末时旅游大巴直奔“牛头庄”。

生意好了,腰包鼓了,朱景峰花60万元买下了小院,成了老板。

夫妻俩笑迎生活。

敢闯:带动就业日子火

坑里放上木柈点燃,将烧制好的碎砖头摞在上面烧红;食材放入坑里,上面压上烧红的砖头,食材被砖头包裹其中;盖上铁盖,四周用沙土填埋,靠砖头的热量将食材焖熟。

坑烤,让大庆扬名,更让百姓致富,烧旺了旅游经济,撑鼓了经营者腰包,也搅热了大庆“美食经济”。

针对坑烤,大庆市出台很多惠民政策,举办坑烤大赛、铺街扩路、加装霓虹灯,铁东村成了美食村,被誉为中国坑烤第一村,也成了大庆的一张美食名片。

朱景峰再次抓住商机,积极参加美食比赛,扩大店面重新装修,不断尝试、研发新的菜品,改良牛头的烤制方法,还主动对接旅行社,承揽旅行团接待,每到周末“牛头庄”门口总是停满车辆。

一天卖八九个牛头,一年能卖出15吨牛头,生意红火,他没忘了村民,小店带动十五六人就业。

采访时不时有食客称赞朱景峰坑烤手艺绝。

“一家人吃喝不愁,生意好,每天心里都美美的!”采访结束,朱景峰笑着说。

标签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